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化纖長絲織物累計出口數量達54.1億米,同比增長8.1%;出口金額為47.3億美元,同比增長6.2%,高于紡織整體出口增速4.2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長絲織造行業在恢復中前行,運行質效穩中有升,外貿出口穩中向好,實現良好開局。”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三屆四次理事會暨六次常務理事擴大會上,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指出,行業取得的“好成績”來之不易,這與企業積極在“立”與“破”之中探索新動能密不可分。
立新
在王加毅看來,長絲織造行業“立”的核心在創新,加強產品創新,拓展應用邊界至關重要。“隨著新原料、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在長絲織造領域的深度應用,長絲織物的功能性、差異化不斷突破。企業要深入研究下游細分市場,解鎖更多應用場景,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
破繭
近年來,我國長絲織造行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含綠量”,凸顯了長絲織造企業“破繭”的決心。
王加毅介紹:“協會通過近期在全行業開展的‘噴水織機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專題調研發現,各長絲織造產業集群及企業對污水處理工作都非常重視,采用集中統一處理和自行處理兩種方式實現了污水100%處理,大部分地區實現了中水100%回用、污水零排放。”
近年來,長絲織造企業除了持續優化節水減排措施,在綠色低碳循環體系上也加快了建設,積極研發生產綠色紡織品,提高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率。
蝶變
在“立”與“破”之間,長絲織造行業抵御風險壓力,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蝶變升級。
“當前,蘇南、浙江、福建等東部‘資深’產業集群的長絲織造企業憑借靠近市場、貿易便利、人才集聚等優勢,重點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中西部地區的新興產業集群企業在發展長絲織造產業的初期,就充分吸取了傳統集群企業的經驗,站到了更高起點上,正著重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王加毅總結說。
根據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織機規模達到92.7萬臺(其中噴水織機85.5萬臺),全年長絲織物總產量達到631億米,繼續保持領先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全年長絲織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高于紡織行業4.9個百分點。
“長絲織造產業是保障紡織行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的基礎支撐,帶動材料創新、裝備創新的重要引擎,維持全球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運行的關鍵力量,在發展紡織新質生產力中處于特殊地位、具有重要價值。”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對近年來長絲織造行業的穩定運行給與肯定。
孫瑞哲指出,為了保持產業的平穩增長,長絲織造行業未來還要進一步拓寬新視野和新境界。“行業要找到立足點,夯實制造基石。強化裝備和技術的研發應用,打造高起點、高效益的生產體系,特別要把握好新舊動能轉化機遇,合理利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做好產能置換;要找到平衡點,優化空間布局。平衡好原地升級與產業轉移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找到結合點,用好價值杠桿。把握資本與市場間的關聯性和耦合度,深化產融合作,增進社會特別是資本市場對行業認知;要找到突破點,加快數智轉型。提升數字化、智能化裝備應用水平,完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
聲明:本文的內容、模板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聯系刪除。
- 從“穿得有用”到“穿得有態度”
- 丙綸高強絲的拉力特性:從工業到日常的可靠支撐
- 遼寧省紡織服裝內外貿融合發展暨國際貿易合作洽談對接活動在上海成功
- 丙綸高強絲多領域應用的理想工程材料
- 第九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將在成都舉行
- 丙綸高強絲綠色創新驅動的多領域適配材料
- 第三屆時尚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召開
- 丙綸絲:科技賦能,織就環保生活新篇章
- 鄭棉延續漲勢,下游需求旺季不旺
- 丙綸絲原料特性與應用的核心基石



